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名词解释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自我实现预言或者指导效应,是指带着预期看待别人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引发同样的反应。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1968年的一项实验中提出。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名词解释
通过这项实验,研究人员告诉老师,学生实际上都是普通的学生,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是“智力增长”的学生们,另一组是普通的未做特别标记的学生。但事实上,“智力增长”的学生仅仅是随机被选择的,和另一组学生并没有区别。然而,结果表明,“智力增长”的学生不仅在老师的期望上表现更好,同时在实际成绩上也更加突出。这一结果让研究人员得出这个著名的结论:“我们所期望的,往往就是我们所得到的。”
那么,皮格马利翁效应具体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呢?
角度一:行为模仿
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利用了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如果一个人被期待达到某个标准,他就会在自我期望和自我激励的条件下尝试去达到这个标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行为会对他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影响,鼓励他们去模仿他的行为。
角度二:自我实现预言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利用了自我实现预言的机制。好的预期和信念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一个人的成功,不利的预期和信念则可能导致失败。如果一个人被寄予厚望,他自然会在各个方面致力于达到期望值,从而产生好的成果。然而,如果他被认为无能,他会失去自信,产生负面非理性行为和结果。
角度三:认知偏差
皮格马利翁效应还利用了人们的认知偏差。对于某个人,如果他的外貌和表现符合大众对成功人士的直观印象,那么这个人就会被别人认为有潜力成为一个成功人士,进而被认为有一定的成功几率。这是人的认知偏差所导致的结果,从而强化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产生取决于他人对某个人表现、行为、方面的期望值。而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期望值都能够在潜意识中影响别人的行为。因此,面对他人应该谨慎地发表和表现出对他人的期望,应该给别人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去认识和了解自己,提高自身水平,以减小他人期望和自身实际表现之间的落差。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