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施效颦在心理学中叫什么?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中的一位,她美貌出众、绝代芳华,引得无数女子的羡慕。其中就有一位女子叫做东施,她十分嫉妒西施的美貌,于是举手投足间都在效仿西施,希望人们能够像评价西施一样的评价她。但是,东施的做法不仅没有得到众人的认可,反而还被人嘲笑。这个故事便是著名的东施效颦,那么,东施效颦在心理学中叫什么?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一文了解一下!
东施效颦在心理学中叫什么?
东施效颦在心理学中叫巴凯特现象,它是指一种社会攀比所带来的心理反应。当人们身在某种人际环境中时,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他人进行对比。如果他人比自己过得好,就会嫉妒和不满,内心焦躁不安。如果他人比自己过得差,就会感觉自己高人一等,心中得意洋洋。
当事人过于沉溺于与他人之间的对比,导致自己的注意力都聚集在与他人的差距中,以此来获得一些自我消极或愉悦的心理感受。
巴凯特是英国电视剧《维护面子》里的一个影视角色,她的全名叫作海辛丝·巴凯特。这名女性本是一名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但她非常爱面子,总喜欢窥探自己的邻居,打听邻居的一些家长里短。
当她发现邻居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家庭和婚姻都比她幸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很强的嫉妒心理。当她听说邻居生活条件窘迫,过得不如自己的时候,又会产生强烈的优越感。这个故事把巴凯特这个既爱面子又爱攀比的势利大妈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巴凯特这样的人,她们总喜欢和身边的人进行攀比,借此来获得一种心理感受。
巴凯特效应的产生原因
巴凯特效应的产生原因是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而巴凯特效应更容易发生在同一阶级的人群中。触发“巴凯特现象”的关键点,在于“社交距离”,而我们往往更容易对一些“邻居、同窗、同事”产生巴凯特效应,这是因为这些人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半径之内,他们更容易成为我们攀比的对象。而对于那些世界首富,有钱有势的“大人物”,我们可能根本不会有攀比或嫉妒心理。
和自己同阶级或社交距离较近的人的现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幸福的感知。在21世纪初,美国研究人员就对邻里关系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研究。研究人员对受访者进行了长达7年的跟踪研究,他将“幸福”自下而上划分为了1-7个等级。研究结果发现,幸福等级为1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己与邻居的差距巨大。
幸福等级最低的人,普遍认为,自己的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而邻居的各种成就,都会让他们产生焦虑情绪、自卑感,甚至会对生活丧失信心。
因此,研究者认为“和邻居差距巨大”也是导致不幸福感的原因之一。
总结:东施效颦在心理学中叫巴凯特效应,凯特效应指一种社会攀比所带来的心理反应。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和自己同阶级或社交距离比较近的人的现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们对幸福的感知。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