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虚假同感偏差是指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别称:虚假一致性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是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LeeRoss于1977年进行了两项简单而有效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决策的。
其研究证明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就是普遍存在人们思维中的虚假同感偏差。
其研究还发现:和与自己有相同选择的人相比,人们对于和自己有不同选择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为极端的预测。
也就是说,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人有点儿不正常。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和偏差。
简介:
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
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
生活中的案例:
小微和朋友一起逛商场,发现商场的肉肠很好吃,就买了两根,想着自己喜欢吃,同伴也会喜欢吃的。可是当她高兴地递给同伴时,同伴却含蓄地拒绝了,说自己从来都不吃这种肉肠,觉得不好吃。这就是一种虚假同感偏差。
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自己喜欢布娃娃,就认为同龄的人都喜欢布娃娃;自己喜欢打王者荣耀也认为别人也喜欢打王者荣耀。
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给你带来了决策和选择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