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的主要原则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归因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
1、协变性原则。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认为,任何特定的行为都是由许多原因决定的。按照协变性的原则,应该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寻找特殊结果和特殊原因的联系。
2、打折扣原则。凯利认为,“某一特定原因在产生特定结果中的作用,假如有其他似是而非的原因也存在的话,应该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归因不要做得太自信,不要轻易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
归因三维度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
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被内归因。
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
影响因素
1、社会视角的影响,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3、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将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刺激客体的原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还有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偏差: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情理又合逻辑的,因此出现归因偏差。它包括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和性别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