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所提出
外文名:Self-Efficacy
理论观点: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比如:一个人在前端开发这块有一定的成功工作经验,这些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因此自我效能感就越高。
2、替代经验或模仿。这个主要指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
3、言语劝说。比如别人的一些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能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启发,于是会利用别人的经验来进行模仿,提高自我效能感。
4、情绪唤醒。比如一个人在面对某项艰巨的任务时,心情过于紧张,有强烈的心身反应,情绪过于焦虑和反应强烈,因此会妨碍行为的表现,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比如在生活人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景中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也就会有所降低。
功能:
1、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自我效能感影响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自我效能感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表现:
在生活中,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对人对事的期望值高,遇到事情能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己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而自我效能低的人通常表现为畏缩不前、总是觉得自己很失败、情绪感地去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表现为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发挥作用。